【癌症殺手】生活健康無家族病史 32歲女乳暈現小硬塊越長越大揭患乳癌
發布時間: 2023/09/01 17:24
最後更新: 2023/09/03 10:00
台灣一名32歲女子無家族病史和不良習慣,卻不幸罹患第二期三陰性乳癌,近日她在網上講述發現患病到接受治療的過程,分享她最初發現患癌的徵兆,並在文末勉勵同路人。
最新影片推介:
該名女事主8月22日於Dcard討論區以「32歲這一年我得了乳癌」為題發文分享患癌經歷。女事主指出,自己並無家族病史,且平時有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辦公室工作、不常加班、喜歡這份工作;不喜甜食跟含糖飲料;每週最少運動一次;中午便當都自己做、炸物每月不超過三次;週一到週四12點前睡、週末1點前睡。
2022年9月,她摸到自己左側乳暈旁有小硬塊,接著前往醫院檢查,發現有約0.5cm的纖維囊腫,但當時醫生表示定期追蹤即可。今年1月,她在洗澡時發現小硬塊變得很大,隨即前往門診進行乳房攝影,並於1月30日進行超音波檢查後立即粗針切片。
直至2月8日,醫生確診她患有第二期三陰性乳癌,雖有淋巴結,但未有轉移跡象,下午她便轉診至台北長庚紀念醫院。當日,女事主還做了基因檢測、正子掃描和電腦斷層後,確定腫瘤大小約有4.2cm。
第一階段療程
2月17日,事主開始她第一次化療,每周注射化療藥物,直至5月22日結束第一階段的療程。在5月30日經超音波檢查發現,腫瘤剩約1.2cm。她表示,第一階段療程期間沒有太多副作用,最多就是頭皮跟額頭毛囊炎、熱潮紅體溫高。
這個時期的我還可以每天運動一小時,也可以走路來回市場買菜一兩個小時都沒問題。
第二階段療程
6月9日,事主開始進行第二階段治療,每三周需打一次化療藥物及進行免疫療法。8月11日,她完成最後一次化療,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竟又長大到約2cm。最後醫生確定她沒有腫瘤基因(BRCA1、2),預計於9月12日進行部分切除手術。
事主指出,醫療費用含掛號費、急診、自費藥物跟病房費,第一階段不超過3萬(約7,406元港幣),第二階段自費免疫療法約60萬(約15萬元港幣)。事主感嘆,
打「小紅莓」跟免疫療法的這三個月,絕對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時光。
除了每次出院都要付14萬多(約3.5萬元港幣)的醫藥費外,事主感嘆「還發生了種種可怕的事」。在這次注射化療藥後,事主第5天因為肚痛看急症,結果抽完血發現白血球剩下1200多,而且她當時還患上感冒,直接在病房躺了6天。期間除了發燒至差不多40℃以外,還因為血紅素過低,而輸4包血。第二次降低劑量後,事主打完化療藥,一出院就確診新冠。第三次治療前兩天,她又因為腸胃炎,肚痾12次而看急症,最後一次出院後,她又吐了五天……
面對黑暗也不輕易放棄
雖然樓主目前仍未完全康復,但她會在接下來的手術後再更新近況,同時她亦非常感謝主治醫生,除了檢查仔細以外,看診時也會說明得非常詳細,還會安撫她不安的情緒。
我想跟大家說,如果你也正在歷經這些,你並不孤單,也不需要強迫自己勇敢,想哭就大聲哭吧!眼淚會帶走你的傷心與絕望。
如果你的家人正在經歷這些,你不需要因為家人生病而放棄人生時光,只要讓家人知道有堅強的後盾,當他哭的時候就默默陪伴就好。
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朵向日葵,追逐陽光的向光面背後總有陰暗面,但只要還有陽光就絕對不要放棄希望。
乳癌初期多無病徵
乳癌初期大多無病徵,發病時無痛症或出血情況,不少女士即使發現乳房有硬物亦不加理會;當有症狀時,大多已發展到第3至4期。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,乳癌常見症狀如下:
- 乳房出現硬塊
- 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有所改變
- 乳房或乳頭皮膚出現異樣
- 乳頭附近出疹、內陷或有分泌物
- 乳房或腋下出現持續的不適或疼痛
- 腋下有新增硬塊或皮膚變厚
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慧妍亦曾接受TOPick訪問,指出12個可能出現的乳房病變情形:
她表示,乳癌病人如能在早期階段發現並接受治療,存活率甚高。然而常有病人因工作十分忙碌,未有留意身體變化。因此她提醒,如發現身體有異樣,觀察一、兩星期就要及早求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乳癌風險因素
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丘德芬曾指出,女性如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,會增加患上乳癌風險,他提醒年屆40歲、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女性應定期接受檢查,若知道自己帶有BRCA基因突變,應更加警惕。
他又補充,除了遺傳性因素,肥胖、高熱量飲食、服用過多女性荷爾蒙藥物,如避孕丸等,都有機會增加患乳癌的風險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
責任編輯:羅嘉欣